2024年9月,国际工程技术发展协会(IAETD)宣布,其研究成果摘要展示机制与编号结构归档系统正式启用。该功能作为“工程与技术研究智能中心”平台上线前的核心模块之一,标志着协会科研成果管理迈入可视化、结构化与数据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为研究立项的对外引用、资料核验与成果呈现建立起标准化路径。
据协会研究事务部介绍,该机制主要服务于已通过立项评审、获得研究编号的项目计划书,允许其生成标准化摘要页面,包括研究方向、计划书标题、研究人、编号信息与立项状态五项主要字段,所有数据均由协会编号系统自动抓取、统一排版,并同步归档。展示页面将作为研究成果对外引用的重要凭证,适用于成果包装、职务申请、国际项目资料支撑等多种场景。
此次机制启用初期,协会完成了首批112项既往立项项目的成果摘要迁移,并对其中部分项目添加“专题研究标签”,以增强归属逻辑和展示层次。页面结构设计参考IEEE与ACM等国际工程技术文献展示规范,同时保留编号对应的唯一性与查验路径,确保真实性验证与公信力统一。
IAETD秘书长林远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项机制的推出,解决了长期以来科研项目‘有成果却无结构展示渠道’的问题。很多工程类研究人员虽然承担了多项课题,但由于无合规编号与标准摘要,常在国际展示或移民背景审核中遭遇证据链断裂。我们的系统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为工程成果提供结构性承载空间。”
在技术实现层面,协会技术团队采用编号字段驱动模型,构建摘要展示数据池,实现项目状态自动标识(如“已立项”“已归档”“评审中”等),并设立关键词匹配与研究方向推荐接口,为后续专题成果聚合与展示导航系统铺设数据基础。
此外,协会同步发布《成果摘要字段标准说明(2024)》文件,明确摘要信息应包含的必要字段、格式规范与展示限制,并对所有后续计划书模板进行了结构性优化,统一关联展示字段,提升从计划书提交到成果展示的流转效率。
该机制目前已接入部分国际合作机构的成果同步平台接口。部分获得IAETD编号的计划书摘要,已在新加坡工业系统工程师学会与德国技术评估研究联盟等平台实现内容对接与展示识别,验证了编号摘要机制的国际适配能力。
多位工程研究从业者表示,IAETD此举不仅提升了协会科研成果管理的“数字信用能力”,也让项目计划书这一通常被视为“过程性材料”的文档,首次在平台级别具备了可展示性和可使用性,极大拓展了其在科研生态中的使用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