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国际工程技术发展协会(IAETD)正式上线“项目申报预审机制”,该机制由工程项目事务部牵头开发,面向协会会员及项目负责人开放测试。预审机制的引入标志着IAETD在提升项目申报效率、优化评审资源配置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亦是“工程与技术研究智能中心”平台实用化深化的核心举措之一。
该机制主要服务于计划书正式提交前的结构性自检、匹配度测算与风险提示,旨在帮助研究人员更有针对性地完善内容逻辑、明确研究边界与提升成果可行性。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的“预申报—结构扫描—建议生成—二次提交”流程,新机制可有效减少重复退件率、缩短申报周期,同时增强申报材料与方向专家的匹配度。
根据协会设定,所有提交预审的计划书须先通过三项基础筛查:技术关键词准确度、结构完整性与成果目标逻辑评估。系统将基于平台内置的研究方向库与编号系统,自动生成初步审阅报告,内容涵盖标题建议优化、摘要精炼方向、研究边界提醒及预估职务等级匹配度等关键提示项。完成预审后,申报人可依托系统反馈进行针对性修订,并提交正式立项申请。
在机制测试阶段,IAETD邀请了15位具有实务评审经验的项目导师参与优化反馈流程,并与智能研究中心协同开发了“研究目标-成果路径关联图谱”模型,确保系统提示具备实际指导价值。截至3月底,平台共接收86份计划书参与预审流程,其中74项在反馈后完成二次优化提交,通过初审的比例提高至82.4%,显著高于传统流程同期数据。
协会项目事务部表示,未来预审机制将逐步对接专家库画像系统与成果历史档案比对工具,使结构评估更具个性化与数据支撑力。该机制的常态化运行不仅提高了计划书质量与提交效率,也为IAETD后续构建“课题立项生态闭环”打下制度基础。
协会秘书处负责人表示:“从源头减少申报盲点,是我们推动平台治理优化的重要目标。预审机制的推出,将使会员在立项环节获得更清晰的结构导引,也提升了专家评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