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由国际工程技术发展协会(IAETD)主办的“东亚工程科研协作圆桌会”在香港顺利举行。本次会议以“促进区域工程科研协同机制建设”为核心主题,汇聚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区的工程研究机构、高校科研中心与行业平台代表,围绕跨国工程研究身份识别、成果结构互通、职务合作认定与科研信用对接等具体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
会议分设“研究编号互认可能性探讨”“职务信息透明机制比较”“成果摘要结构标准协同路径”三大专题议程,聚焦当前跨境科研合作中常见的制度断层与信息不对称问题。与会各方普遍认同,在当前多平台科研生态并行发展的格局下,需逐步推动建立具备基础信息兼容性与职务角色识别能力的协作桥梁,特别是在工程领域涉及多工序分段、多角色嵌套、多语种成果交付的现实情境中,平台间的结构性理解与合作秩序已成为高质量科研流动的关键保障。
IAETD在会议中介绍了“工程与技术研究智能中心”目前在研究身份识别、成果展示结构、编号归档与职务生成方面的实践路径,重点展示了近期上线的计划书编号导出、中英双语识别、阶段成果归档等功能模块,并就“结构化研究数据的对外合作适配机制”与多方代表进行了现场演示与问答交流。来自东京工艺研究协会与首尔智能技术创新平台的代表对IAETD在编号制度透明化、成果摘要模块标准化方面表示高度关注,并建议探索在非正式项目阶段建立“协作意向任务节点”作为身份与数据互认的轻量化尝试。
会议期间,与会各方还就青年研究人员跨国交流机制、工程类科研履历结构性背书问题以及平台间研究方向对接流程进行了补充探讨,并提出建立周期性联络机制、共享部分标准格式模板、推动项目术语清单互译等初步协同方向,形成务实性共识。
IAETD秘书处表示,此次圆桌会议并非制度倡议发布场合,而是一次面向协作实务的机制互通尝试。“我们希望从真实的研究接触点出发,找到跨机构协同中的痛点与可能性,然后一步步做结构对接,而不是从抽象协议倒推合作结构。”本次会议的组织者指出,东亚区域在工程科技人才储备、研究机制弹性与技术成果实用转化方面具有强耦合基础,建立高频度、低门槛、可转化的机制沟通路径将成为后续推动区域协作的关键抓手。
会议结束后,与会代表均表示期待下一轮机制型圆桌会在未来半年内延续开展,特别是在成果结构映射与科研履历互认等议题上开展更具场景化的试点协同。IAETD亦将就此次会议中形成的交流要点整理会议纪要供内部后续协同使用,并推动部分内容与现有研究平台功能进行有机衔接,为东亚区域工程科研协作机制建设提供持久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