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由国际工程技术发展协会(IAETD)主办的“青年工程科研人才协作机制探索会”在中国香港举行。会议以“结构化识别·真实性贡献·青年科研角色定位”为主题,聚焦博士后及青年研究人员在多机构、多平台科研协作中的角色明晰与任务归属问题,探讨如何通过机制优化与平台制度支撑,推动青年科研力量在工程研究体系中的稳定参与与结构贡献积累。
本次会议由IAETD智能研究中心与秘书处联合组织,采取“小型闭门+专题对话”形式,邀请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新加坡等地多位科研机构代表、博士后管理导师、高校研究处人员及青年研究人员参与。与会人员来自建筑工程、智能制造、能源系统、新材料等多个工程科研方向,均有实际参与跨平台研究项目经验,具备对“身份角色模糊”“任务边界不清”“成果署名不稳”等典型问题的高度共识。
在开场发言中,IAETD秘书处指出,随着工程科研任务平台化、协作机制多元化趋势不断加速,博士后与青年科研人员日益成为跨方向、跨小组项目执行的核心力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该群体常因缺乏稳定职务标签、贡献路径记录缺失、研究履历识别度不足等问题,难以在成果归档、平台推荐与职务评定等关键环节获得应有确认,严重制约了人才成长路径的稳定性与科研产出机制的可信性。
会议设置“平台结构参与机制设计”、“阶段性成果贡献认定模型”、“职务-成果双轨同步机制”三个议题模块,聚焦讨论如何通过系统设计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的结构归属与科研履历可视化。多位与会代表建议平台层面应探索建立“弹性科研参与标识机制”,即在计划书与成果归档页面中明确阶段性贡献人及角色归属,并允许不同阶段绑定不同科研身份,避免将“最终署名”作为唯一的成果判断标准。
IAETD智能研究中心代表在会上介绍了近期平台上线的“阶段成果即时归档”工具与“职务生成补充识别机制”,强调通过时间戳绑定与职务匹配路径,可以有效实现对阶段性参与者贡献的可追溯与可识别。平台未来还将推动“研究履历面板”功能模块建设,为长期参与工程类研究项目的青年研究者提供可累计、可引用的结构性科研轨迹视图。
IAETD秘书处提出,将在2025年10月正式启动“青年科研协作机制试点小组”,广泛吸纳博士后研究者、合作导师与平台管理员参与机制共建,逐步推进平台结构适配与制度设计落地。
本次探索会的成功举办,是IAETD推动平台机制年轻化、协作机制精细化的重要尝试。未来,协会将持续聚焦科研人员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性需求,优化角色识别逻辑,完善贡献路径登记机制,为工程科研生态注入更加清晰、透明、可持续的人才支撑体系。